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五十三节没事找事 (第1/3页)
第六百五十三节、没事找事 我在两天内盖了一幢五层大楼的视频是震撼性的,虽然有很多建筑方面的专业人员指出了其中的关窍,但普通百姓还是津津乐道于这种难见的奇景。当然网络上争论最多的也还是建筑的质量问题。 “从视频上看,建材都是特殊处理过的钢构件,只要衔接固定上没有问题,或者倒霉的正好盖在地震带上,那么它能禁受八级地震的说法还是可信的。” 网络上刚刚出现一个敢于说实话的人,结果马上就被大量的口水给淹没了。骂他的人无非就是说他太过教条,抗震建筑这种东西谁都不好说绝对保险,而且我这种邀请媒体转播的做法也纯属是作秀,所以很多人都质疑冯石的宣传。好在我这人善名远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站出来说我欺世盗名。当然也有人怀疑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要说这整座学校都是我建的,给自己做一个***也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问题,可人们还是喜欢在背后高谈阔论一番,尤其是我为什么捐献这么一座高标准的学校。 说它高标准,是因为在整个大陆地区也很难找出几座这样的公立学校,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城市的少数几座学校之外,我设计的学校功能之齐备,空间利用效率之高都很难找出与之比肩的。除了主要的教室之外,为了应对当地基础设施不够健全的缺陷,整座学校拥有完整的初级医疗、食堂、饮用水储存,以及应急风力、太阳能发储电系统,用冯石的话说就是:“哪怕与世隔绝一个月,也能保证全校师生的基本生活” 这样一来它就不仅仅是一座学校这么简单了,配合上cao场以及室内体育馆的空间,这简直就是一座应急避难中心。如此之高的水准别说是在当地那种山区的县城,就是放在省会级城市也绝对算得上“示范”级别的学校,再加上老爸为了扶植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严格筛选了一批有一定业务能力肯扎根小城镇的教师,使得这些县级城市一瞬间就拥有了匹敌大城市的师资力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县中学为中心辐射整个县境的优秀生集中冲刺高考的基地。同时老爸为了保证那些有才华却又家庭贫困的学生,能获得应有的机会。他还仿效我当年的做法,利用地方财政拨款设立一个助学贷款基金,接受贷款的学生可以选择回家乡工作还贷,或是在毕业一年之内一次性连本带息偿还全额。不过考虑到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难度,除非某些人突然间发了一笔横财,否则很少有人能在一年之内偿清贷款。这就保证了人才能顺利的回流到不发达地区。当然他也设想到有些人就是赖着不还钱也不回来工作,所以在签署贷款合同的时候,加上了一个附加条款,那就如果有人恶意违约,地方政府保留通过法律途径强制执行的权利。 这个条款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但这也只是地方上的规定,加上老爸的名声也属于正人君子的范畴,所以很多媒体在考虑到我的态度之后,便没有在这个地方纠缠。可官方媒体装聋作哑,不代表网络上就毫无动静。很多网民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不过奇怪的是本来这个讨论的焦点应该是“该不该强制执行”没想到跟帖的人说着说着,就变成了该怎样强制执行。看他们的语气就好像追缴贷款是毫无疑问的,但执行的手段值得商榷。为什么说值得商榷呢?因为我爸很直白的告诉媒体,要是哪个小子敢当这个“滚刀rou”那他不排除通过法律手段使其强制劳动直至偿清债务所谓“强制劳动”自然就剩下了一种选择。有人说这是滥用公权力,也有人说对待那些不知道感恩的人就理应如此。更有不少人在质疑这种处罚决定是否过激。吵吵嚷嚷的折腾了好几天,就是没有人说这笔钱可以不用还。 “理论上,这种助学贷款也是金融服务的一种,地方政府用自己的职权或者是流动资金为你解决了升学的问题,这种服务占用的是公共资源,也就是说从你签署合同的那天起,你就是在使用者公共的财产来为自己服务。那么无论你是否愿意去偿还,都必须将自己占用的公共资源清偿干净。原先很多想在这个问题上作文章的家伙死活都没有煽动起来,因为民众在这件事情上看的很明白,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尤其是这种地方性贷款还覆盖了高中阶段的学杂费用,一个被资助的学生所享有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便利,还挤占了一个优秀高中的学生名额。”在关注了几天网络讨论之后,老爸终于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辩解自己的做法。 其实他本身并不喜欢网络,他总觉得那些侃侃而谈的网民们大多都有种说风凉话的感觉。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